社会变迁中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念的变革探析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态度,是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定位。它为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实现就业目标提供重要的标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择业与就业,影响着他们将以什么样的姿态投入到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去。认真研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深入分析其成因,加强教育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
传统的社会主导的职业价值观以倡导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能对大学生的择业决策起正确的指导作用,帮助大学生判断就业的方向、职业的性质个人的责任态度等,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形成正确的信念和态度,发挥积极创新的动力,影响今后事业发展的方向。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着许不确定性,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1.1职业价值评价标准现实化和具体化。
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各种职业的好坏、优劣和重要性等方面的综合认识和价值判断,由以往抽象的理想主义变为明显增强的务实主义。
1.2职业价值目标短期化和功利化。
正确的职业价值目标应该做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但是,当代大学生在职业价值目标的追求上,已由以往的立志成才、报效祖国、追求事业前途、实现人生远大志向等精神状态和行为取向逐步向实际利益转化,常常不进行全局、长远的战略思考和人生定位,重视短期效益。大部分学生不愿到欠发达地区、艰苦行业、基层和农村工作。
1.3职业价值取向复杂化和矛盾化。
由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处在自我主体与外在社会的客观性的矛盾冲突中,因而职业选择倾向常常突出表现为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脱节,在求稳和求变中存在着困惑。比如在择业意识上,既希望主动竞争,又不愿承担风险;在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上,既想发挥专业特长,又准备随时改行;在岗位和待遇问题上,既渴望工作稳定,轻松自由,又向往较高的经济收入等等。总体上看,大学生的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
1.4职业价值实现途径个性化和多样化。
目前,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需求信息、实现就业的方法多种多样,宽泛的就业渠道和多样化的就业途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充分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崇尚个性,强调自我奋斗,传统的择业热点即从政、经商、做学问已有所改变,相当比例的大学生看好自主创业,还有的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弹性就业。在职业选择上,改变以往“干一行,爱一行”的态度,而是根据自己的发展,“爱一行,干一行”。跳槽和人才外流现象的增加就说明了这一点。
2.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变化的成因分析
2.1经济社会变革是根本原因。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种社会体制的转型主要表现为对功利性价值的最大追求,这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反映的尤为突出。同时,随着不同地区、行业、职业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人们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一个人工作的质量和强度,而是取决于地区、行业和职业的差别。社会职业评价标准及各职业的经济及社会地位的变化引导着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悬殊的利益分配格局促使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地区、行业和职业之间的收入差别,经济收入作为社会职业评价的主要标准也引导着大学生不断流向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和三资企业等地区和企业。
2.2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是深层原因。
长期以来,传统的民族文化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文化通过各种方式熏陶人们的心灵,塑造人们的品格,成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的、落后的价值观开始回潮,如封建迷信腐朽的人生观念、儒家的某些保守观念等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后,外来文化渗透进我国,西方文化思潮在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个性张扬的同时,其本身固有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也影响着他们。同时,现代社会崇尚个性解放、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风气,也通过网络、媒体等多种渠道向大学生辐射。在这种多元、多层面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性甚至矛盾性也就成为必然。
2.3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滞后是直接原因。
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学校传统的教育与社会发展要求存在着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是传统的绝对以社会为本位的职业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另一方面是学校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迅猛发展的大众化教育以及由此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学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显得滞后,部分大学生没有适时转变观念,仍固守着传统的“精英”岗位职业价值观,择业时报有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另外,家庭对职业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职业价值观。一些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父母的价值取向、教育方式和言行举止影响着孩子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他们对职业的选择。
2.4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的不完善是潜在原因。
例如,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毕业生畏惧“老无所养、病无所医,失业无救济”;就业程序繁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人才市场还不规范、不完善,妨碍了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迅速获取和就业面最大程度的拓宽,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
3.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多方面共同努力。作为以人才培养为首要任务的高校责无旁贷。但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力度还不够强,更多强调的是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侧重于求职方法、择业程序等操作性技巧的传授,职业价值观教育整体感觉比较单薄和零散。笔者认为,职业价值观教育不容忽视,这是治本之策,大学生就业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把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标本兼治。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教育引导。在教育内容上应突出以下几方面:
3.1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职业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它反映人们的生活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是成就事业、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精神力量。大学生一旦树立了正确的职业理想,就会正确地选择职业,并激励自己去克服职业活动中的困难,勇往直前地去实现目标。因此,要积极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使之具有为国家昌盛和民族兴旺奉献一生的远大理想,保持较高的理想境界和清醒头脑。
3.2加强职业价值取向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定位。
职业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在职业选择中以自我为主体还是以社会为主体的问题,它涉及到如何看待职业待遇、职业苦乐、职业地位等方面,是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点部分。在进行职业价值取向教育中,要坚持正确的职业待遇观、职业苦乐观和职业地位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追求,既要物质待遇更要享有精神待遇。要使大学生认识到胸怀祖国,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是职业苦乐观的最高境界,仅把职业当成个人谋生手段和致富途径的思想,是与当代大学生的形象不相适应的。当然,在职业价值取向教育中还必须注意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倡导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的同时也应肯定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追求。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把劳动和个人利益联系起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来看,劳动的价值应该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指向集体的、长远的共同利益;认识到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别,却有成功与失败之分,只有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的事业才是成功的事业,才可能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通过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教育,引导大学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3.3加强职业选择教育,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
职业选择必须以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为基础,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和就业制度的变革紧密联系。在进行职业选择教育中,一方面,要系统、全面地介绍不同职业类别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以及目前人才分布不均衡的趋向,帮助大学生搞好职业规划。另一方面,要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在“精英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是一种稀缺的资源,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充足,层次较高。而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精英岗位与大学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极其短缺,这样就必然要求大部分毕业生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工作。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一般工作岗位对劳动者受教育层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一些传统意义上的精英岗位在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发生了变化。通过职业选择教育,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减少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脚踏实地地立足于现实,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沉下心来,用做一名普通劳动者的平常心态去选择自己的未来职业。
3.4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诚信和团队意识。
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价值观教育紧密相连。职业道德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作为一种操守,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职业行为。同样,人们的职业价值观也对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除了重点进行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教育,还应突出三方面:一是责任心和事业心教育。即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使大学生在任何岗位上都能以主人翁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二是诚信教育。使大学生明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既是人们安身立命和得以成功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也是人们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三是团队精神教育。在竞争社会环境下的大学生,平时因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而缺乏合作意识乃至团队精神,普遍表现为协作能力低。
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把对事业的热爱转化为自觉履行职业道德的行为,把自己锻炼成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3.5加强职业能力教育,引导大学生培育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职业能力教育是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延伸。职业能力是人们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包括内在的工作技能和外在的精神面貌。职业能力强在职业选择中就占有优势,个人就更加充满自信。显然,对一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教育中,要注意与专业课教学的结合和渗透,一方面要使专业课程与职业知识相结合,在巩固书本知识的同时,结合专业背景资料,进行相关的职业特点、从业要求等方面的教育,并通过行业调查、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途径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了解行情。另一方面要融入时代要求,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培养他们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高超的动手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职业能力教育,帮助大学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充分展示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
总之,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是高校当前所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今后较长阶段的一项艰巨任务。加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必须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改革,扎扎实实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